何為“庭院”。庭院,是一種記憶,是一種寄托,更是一種生活方式。著名田園派詩人陶淵明曰:“方宅十余畝,草屋八九間,榆柳蔭后檐,桃李羅堂前”、“倚南窗以寄傲,市容膝之易安,園日涉以成趣,門雖設而常關”。如此小巧淳樸的庭院環境,悠閑自在的居住氣氛,是大詩人陶淵明對庭院最美好的解釋。
對于中國人來說,別墅滿足的是人們渴望擁有獨門獨院、有天有地,私屬感極強的居住愿望的產品。而自別墅在中國落地生根之后,也經歷了各個階段,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居住的不同需求。從簡單的大面積居住空間發展為彰顯個性生活方式、提升生活品質的生活空間,別墅庭院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。
從“一塊土地”到一種生活方式,庭院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空間概念,更是一種深層次居住文化的體現,不僅是別墅生活最美麗的一面,更是衡量一棟別墅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庭院,已經演變成為一個階層的生活方式,一個階層的情感寄托,帶著把自然還給生活的夢想,在家中遇見自然的美好愿望,讓自然贊美生命的美好使命,一座庭院還原著人們對品質生活的訴求和憧憬。